
2023年5月19日晚,南开大学法学院“工商业与人权”系列讲座第四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颖侠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张鹏主讲。张鹏老师以“数字技术与企业的人权责任”为主题为我院本科生做主题讲授,同在座师生进行了亲切的探讨与交流。本次讲座生动详实,条理分明,引人入胜。张鹏老师围绕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人权的影响及其治理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并进一步归纳了目前在这一问题上国内法、国际法规制及行业自律的现状,不断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张鹏老师在讲座伊始从数字技术为人权实现带来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入手,举了一些生动的例子,使同学们联系生活地进行思考,提升了对本次讲座主题的直观认识。在讲座第一部分,张鹏老师介绍了各国在网络内容治理领域的立法各自的特点,如美国的《通信规范法》第230节贯彻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原则,赋予平台对用户发布内容的民事责任豁免,同时允许平台自行自行处理违规违法内容。欧盟在与美国的治理路径保持一定趋同性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格尊严和名誉的维护,并通过《数字服务法》等规定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有害内容治理方面的责任。中、俄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强调对网络内容的监管是国家的主权权利,强调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他还介绍了美国三大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Twitter、YouTube进行内容审核的实践,阐述了当前数字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面临的“过度审核”、偏好、歧视、不同国家间法律冲突等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好的思路与实践。除了国家在加强这一领域的治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各社交媒体平台也都在思考最佳的应对方法,并在实践中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防范和解决可能的人权风险。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鹏老师从2003年搜索王诉谷歌案(Search King,Inc v. Google Tech)入手,并结合Loomis 案等经典案例,对算法应用的基本机制、算法应用与人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释,系统介绍了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算法透明(Algorithmic Transparency)、算法可解释( Algorithmic Interpretability)、算法问责(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三条路径入手对算法歧视、算法偏见、算法黑箱等问题的治理逻辑,对比了中国、欧盟、美国在算法治理方面的不同实践。张鹏老师介绍,目前国际上没有专门规制算法应用的国际法文件,一些国际组织从人工智能这一更大的框架入手制定一些软法规范,对算法应用具有一定指导和启示意义,如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2019年OECD政府间人工智能政策指南《OECD人工智能原则》等。
最后,张鹏老师就数据处理活动与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权之间的互动谈了看法。当前,加强数据和隐私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主要国家相继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从数据的收集、存储、利用、传输、删除等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强化数据主体权利和对平台的监管,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美国一些州已经制定本州的隐私保护法,联邦层面也在探讨制定统一的隐私法。与此同时,在政府调取数据问题上,有关的国内法和国际法正在不断演化和完善,主权国家在努力平衡打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和个人隐私权保护,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希望能在全球层面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规则以解决管辖权冲突、人权保护等问题和挑战,其他的多利益攸关方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实践,值得学术界高度关注。讲座后,许多同学又与张鹏老师进行了意犹未尽的探讨。本次讲座就在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与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唐颖侠副教授为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张鹏研究员颁发了南开大学法学院“工商业与人权”系列讲座的特邀主讲嘉宾证书。据悉,本系列讲座以工商业与人权为议题,持续邀请相关领域的实务专家做客讲座。系列讲座的开展将持续活跃南开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交流气氛,助力南开大学法学院培养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
(孙美琪)